• 教研活动

【课程简介】《300年来的世界文学》课程简介

发布日期:2015-04-20    浏览次数:

300年来的世界文学》是我校通识教育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这门课程涉及世界文学近两千年的发展演进历程,重点讲授近三百年来,即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开始至今的世界文学的发展概况,包括欧美、亚非等国家各个时期主要文学思潮流派及重要作家作品分析。

俗话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先看看西方文学园地的繁荣景象:西方文学的发展要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5世纪,即古希腊罗马文学时期,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一个个神话故事不仅展示了古希腊人民奇谲的想象力,更展示了他们崇尚力量和智慧美,追求现世享受的价值观;接下来在被称作是“文学史上的漫漫黑夜”的中世纪出现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就是透露了新时代的新思想——人文主义的曙光的《神曲》;14世纪到17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更是为整个西方文学锦上添花,戏剧、小说、文艺理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典主义文学产生于17世纪的法国并因此影响了法国两个多世纪的创作,直到19世纪雨果与之进行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欧那尼之战”;18世纪的启蒙主义文学将启蒙运动追求理性崇拜,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传遍欧洲,也影响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作家们纷纷从被压迫的境地中站起来,急于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直到1848年欧洲大革命击碎了这理想王国的肥皂泡,从此,文学创作转入了批判现实主义;20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让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精神恐慌之中,这个时期的创作再次由外向内,转入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探索,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恐慌,于是出现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种种文学思潮的集结——现代主义文学;如果说现代主义还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后现代主义则干脆视世界为“碎片”,后现代主义作家蓄意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覆,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寻求,比如《秃头歌女》中没有一个秃头,《等待戈多》中谁也不知道戈多是谁,更不知道为何等待,扑朔迷离,充满了“不确定性”。

再看看另一枝花开放的情形吧,东方文学一直以来被西方人虚构出一系列“东方神话”的意象,那么这“神秘”缘何而起呢?有世界上最早和最优美的神话传说,有世界上最早和最为庞大的诗歌总集, 有世界上最早的史诗等等,这些“最早”展现了东方各国璀璨的文化成就,身为东方古国的一份子,我们也拥有更多的文化自豪感。发展到近现代,日本、印度、阿拉伯、埃及等国家都纷纷涌现出大批著名作家及优秀作品,包括中国,山东高密作家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说明中国文学开始受到世界的关注和认可,而这种认可更激发了大批优秀作家的出现。

虽然我们的重点是18世纪及以后的文学,但作为教师,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打开一扇世界文学的小门,让学生们于曲径通幽处进入文学的大世界,在专业课学习之余,能在文学的三千弱水中取一瓢饮,不仅怡情怡性,更能在东西方文学璀璨的文化之中受到熏陶,汲取文学养料,茁壮成长,何乐不为?(郭彩霞、徐妹芳供稿)

【课程简介】《300年来的世界文学》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300年来的世界文学》课程简介

(作者:gonggongke 编辑:gonggong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