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动态

【教育感言】教育中的三个平衡

发布日期:2015-06-23    浏览次数:

提起教育,总让人想起那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样一想,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高校教育作为初级教育之上的高级教育,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了独立思维能力的青年,他们自信,甚至有些年少轻狂的莽撞。这些莽撞是他们青春的证明方式,是他们活力的表达方式。我们不能说年少轻狂的莽撞都是错误,年轻时总会有一些幻想,那些幻想涂抹着最瑰丽的颜色,成为青春期中最美好的部分。但幻想的气球总有一天要回归地面,生活还是要在地面上踏实的前进。

因此,在教育中,如何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一方面更好的发挥青春的活力,一方面又能及时找到踏实努力的目标,去追寻真正的人生价值。以我浅薄的教育经验来看,我们需要做好三个平衡才能真正做好教育。

第一、学生与教师的平衡

传统教育中,似乎更注重教师作为主导者的身份,强调教师引领学生,指导学生。而在引领与指导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威严的作用,常常会使学生陷入一种被动状态,最初是不自愿的被动,后期渐渐进入习惯式的被动,也就磨灭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因此,师生关系应该达到一种亦师亦友的平衡。大学教育中,威严不仅仅来自于明确的原则坚守,更来自软性的情感共鸣。

原则的坚守应体现在对教学要求、教学纪律的认真执行上,这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在教学中,课堂内容的设置应当紧密贴合生活,分析学生真正遇到的问题,客观评价他们存在的问题,解开青年在选择生活时遇到的迷惑。这样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理解之后,对老师产生了信任感。他们会把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告诉我,那些困难可能在过往,被家长看做是孩子气的小执拗,是不成熟的无理取闹。而在课程中,却发现一切情绪都有其根源,都会有解决的办法,这也拉近了师生关系,为教学活动打开了更广阔的一扇窗。

第二、理性与感性的平衡

教师是一个对理性要求较高的职业,尤其对于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理性评价社会问题也是我们的基本素质。

曾经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中国的大学教师缺乏个性,只会沉闷的照本宣科,毫无个人见解。而我常常在想,什么是所谓的大学教师个性?如果仅仅是为了区别他人而离经叛道,为了区别理性而宣泄个人情绪,这种个性未免有些过于浅薄。今天很多人所谓的个性,仅仅是为了个性而个性,其个性的根基并不牢靠,甚至连自己也弄不清到底在个性些什么。

作为人,我们必然都会有感性情绪,而如果要求教师做到如机器程序一般的绝对理性也是不可能的,更是很可怕的。真正好的教师,应该做到理性与感性间的平衡。

对待知识理解应该有理性的严谨态度,务必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保证教学内容的正确性,保证学生学到的是真正科学且有意义的。

对待观点阐述应该有感性的动情分析,务必以走心、动情为标准,保证教师形象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存在。而在表达感性观点时,也不应该以一家之言来论断,应该将各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全部摆上台面,师生共同来分析。

在这种感性表达中,切忌以老师的一人之观点来煽动年轻人的思想,这种表达看似十分个性,实则极度不负责任。因为他剥夺了学生了解客观真相,独立分析鉴别的权利,而仅仅成为了老师的个人秀。

第三、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懂工作的老师更应该是懂生活的老师,一个毫无生活情趣的可言的人是无法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的。

教师若要引导和辅助学生,势必要先扩展自己的眼界,这种眼界的扩展不仅在工作中的锻炼,更在于生活中的丰富。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路上的风景是最好的教材。工作时,认真负责努力奋斗;生活中,广泛涉猎打开思想。把自己在路上看到的风景化作真实的体悟,揉和在教学工作中,变成真实有力的教学效果。只有把世间风物装进我心里,才能把人生曲折说与众生听。

综上所述,成为一名好的教师,如同走钢索的人,只有不断平衡各种关系,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成才,让教师成长的目的!(高培月供稿)

(作者:gonggongke 编辑:gonggongke)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