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是通识教育开设的一门面向全院所有专业的选修课程,同时也是了解佛教的入门课程。该课程分为印度佛教、中国佛教、旅游佛教三部分。印度佛教部分主要介绍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佛教的基本理念和教义。中国佛教部分介绍中国佛教的传入、发展、佛教的中国化(禅宗)以及佛教建筑、佛教艺术和佛教语言、佛教文化圣地和佛教文学。旅游佛教主要从印度佛教旅游、东南亚国家佛教旅游、中国佛教旅游方面来介绍著名的佛教旅游胜地。本门课程在介绍佛教发展的过程中,力求从客观实际出发,客观地阐述佛教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联系现实生活分析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采取课堂讨论、双向交流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增强教学效果。
佛教产生于印度,自秦汉间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日益中国化,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儒、释、道),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宇宙”、“世界”、“因缘”等词,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等民间信仰均源自佛教;禅宗更是中国僧人自己创立的,并且是中国佛教宗派中最有实力和活力的,同时影响到日本、韩国、美国等东西方国家的佛教宗派……本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了解佛教的源流、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宗教观、价值观,更为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该课程内容的设置是结合信息学院学生特点和本学科基本情况而定的。基本上传达了佛教惩恶扬善的理念,力求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佛教文化不是倡导迷信,而是要让大家“破迷开悟”。正确地认识佛教,有利于配合党和国家现行的宗教政策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合理地看待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中,有很多封建性、迷信性的东西,需要学生认真地识别;同时,宗教信仰又是一种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本门课程,将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宗教信仰。
目前,中国很多著名高校,都开设有佛教文化方面的全校性选修课程,有的甚至成立了专门的佛学研究组织。比如:北京大学早就有了“北大禅学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也在几年前就开设了佛教文化课。在我院开设佛教文化这门课程,有利于与国内外著名高校保持相同的步调。(张素英供稿)